作为首批进入张江药谷的外资药企之一,德国知名生物制药公司宣布正式推出本土重磅抗糖尿病药物“欧唐宁”。 “欧唐宁”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,目前是中国约250万患者的常用药物。此时,原研厂商开始本土化生产,并进行相关产线调整,预计2028年建成投产。该公司治理公司表示,本土化生产可以增强供应链的人性化。届时,药品供应将更加稳定,当地患者用药将得到保障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家中国药师公司的前期研发已与全球全面接轨,这意味着更多的现代药物将在中国获批上市。首先。今年,两款治疗中风和肺癌的新药在中国上市,几乎同时在全球市场上市。该公司表示,未来5年,公司计划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人民币。这也是他们正在推动的“中国钥匙”方法的一部分,确保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临床试验能够“零时滞”地把创新药物带到中国。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。通过药品审评制度改革和鼓励现代药物发展的政策,今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方面不断发力:5月份,某制药公司宣布在上海投资超过20亿元建设新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,实现进口大分子抗体眼科药物的本地化生产ic药物; 9月,日本制药公司宣布在张江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,建设结合药物生产基地。上海新区副主任徐来表示,我们一方面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在中国推出全球最好的先进理念、最新技术、最好的产品,同时也积极让中国患者能够更快地用上创新的好药。目前,跨境与生物医药生产结合试点在浦东启动;国际公认的制药模式,可避免重复建设,降低生产成本;有助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,增加供应链稳定性,支持民生急需药品就近供应。业界认为这是政策的重要突破,将进一步加速跨国药企本土制造进程。从将创新药物引入中国市场,到在中国本土化生产,上海作为创新药物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越来越为人所知。编辑:张云坤 编辑:周体